“当你脚踏实地,仰望星空,
是否拥有片刻宁静,倾听到一种声音?
优美,却有力,
强大,却柔韧。
那是在宇宙浩瀚中探索一生的一群人,
他们心底的和声,
始终相信爱,相信等待。
相信,我们共同的明天,由当下每一份细微的执着,徐徐垒砌。
他们,和我们一样,只拥有作为普通人类的小小的能量,
然而,汇聚在一起,便成无边。”
中国探月工程,2004年正式立项,至今已有17年,完成了“绕-落-回”三步走任务。上万科研人员参与其间,几代航天人接力奔跑,成就了属于中国的荣耀。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纪录片《我们的征途》生动地记录了这一切。
该片通过人物访谈、重要研制活动、探月关键时刻的穿插迂回,首次全景梳理并呈现了这段圆梦之旅,首次跟踪记录了“长征五号”运载火箭从失利到复飞成功的908天曲折故事,完整展现了“嫦娥五号”23天完成月壤采集任务的惊心动魄过程。
纪录片《我们的征途》通过深入地讲述、历史地勾画和情感地融入,展现出中国航天人如何在“追逐梦想、勇于探索、协作攻坚、合作共赢”的探月精神指引下风雨兼程、步履不停,从而成为一份给予中国航天人“探月之路”的重磅献礼。
纪录片《我们的征途》片尾曲《星辰大海》
漫漫探月路:
高光惊喜交织至暗时刻
17年探月征程,有高光惊喜,也有至暗时刻,而更多的是负重奋进、殚精竭虑的日常。
纪录片《我们的征途》对这17年来的繁复历程进行精准提炼,重点撷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亮点、难点、转折点、关键点,并将更多不为人知的研发日常与细节点滴融入到叙事进程中,能够将观众快速代入到航天研究的场景中,获得身临其境的心潮起伏和情感共鸣。同时,环环相扣的关键节点不断地推进着叙事情节,让观众跟随航天人的讲述经历了一次次扣人心弦、惊心动魄的时刻。
万事尽数开头难。“嫦娥一号”代表着中国迈向深空探测的第一步。走入未知领域意味着无更多先例可循,要在实际研发中进行无数拓荒和突破。
“我们的目标唯一,中国人去。我就是扔个铁块子,你只要中国人去了,我说这就是我的目标”,片中,现年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航天局原局长、探月工程一期总指挥栾恩杰,回想当年开疆拓土的决心,他的声音依然铿锵有力、掷地有声,也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老一辈航天人的坚定信念。
敢于尝试,就必须要担当风险。在“嫦娥一号”之前,人类100多次月球探测活动,成功的只有一半左右。很多国家的第一次都以失败告终。
现年92岁的两弹一星元勋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探月工程一期总设计师孙家栋回忆说:“这个看起来很简单,世界上所有的国家,第一步做的时候都没做成。”
没有经验,也没有退路。“嫦娥一号”排除万难,一步步精心策划,却也做好了最后失败的准备。上万科研人员全力以赴,只为开启一段新的征途。
2007年11月20日晚上8点,中国第一次接收到了来自月球的科学数据。6天后,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“嫦娥一号”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。
中国从“嫦娥一号”开始,正式进入了深空探测的时代。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成功。
然而当风险来临,能够有“归零”的勇气则更值得钦佩。片中首次呈现的“长征五号”运载火箭失利与复飞的过程,必定让观众印象深刻。
2017年7月2日,“长征五号”遥二火箭发射任务失利。当晚深夜,“长征五号”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王维彬依然像往常一样走在回公寓的路上,但这是“55年来,王维彬最煎熬的一个夜晚”。
纪录片《我们的征途》以日常的挫折与巨大的打击形成对比,为漫漫“归零”路营造了一种“电影式”英雄成长的氛围。随着不断的试验,失败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,观众也共同见证了这群航天人的艰辛成长之路。而至暗时刻打磨出的坚强品质,在收获成果时更显喜悦与光芒。
高光惊喜交织至暗时刻,是纪录片《我们的征途》对中国航天人奋斗历程的精准概括,也通过高超的叙事架构摆脱了传统纪录片“大而全”的平铺逻辑,从而让纪录片在真实纪录硬核内容的同时,更拥有了大片式的观赏质感和情绪张力。
17年探月路,充满酸甜苦辣,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泪水,但一以贯之的是中国航天人的信念与坚持。纪录片《我们的征途》不仅弥补了很多观众对这段历程的认知空白,也深刻诠释了“探月精神”的深刻内涵。
拳拳探月人:
个体担当汇聚集体攻坚
栾恩杰、孙家栋、欧阳自远、吴伟仁、李明华、李春来……纪录片《我们的征途》呈现了三十余位航天人的采访内容。该片把第一视角对准航天科研与工程人员,通过找到典型人物、关键人物以及探月工程不同岗位上的奋斗者,以点带面展现出个体担当和协同攻坚,描绘出中国航天人的奋斗者群像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而家国情怀却是每一代航天人永远坚守的主旋律。观看纪录片《我们的征途》便可发现,这些航天人的话语简洁有力、朴实“接地气”。通过聆听航天人的心声,展现他们真实的工作状态,让观众第一次与中国探月工程如此贴近,温热感受到这一历程中的脉搏跳动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,在接过老一辈航天人的接力棒时,也曾有过犹豫:“孙家栋还有栾恩杰他们两位老总把‘嫦娥一号’做得非常成功,在国际上影响也很大,那我们来接手这工作,很可能面临很大的压力。”但面对家国使命,他依然选择“听从党的安排,服从国家的需要”,并且“一定要创新”。
丰富的细节、曲折的故事,不仅让观众生动了解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重大意义,也真切感受到中国航天人的心路历程,从中得到鼓舞和激励。
“长征五号”遥二火箭发射失利后的“归零”项目,当反复尝试无果,研发队伍陷入崩溃的边缘时,正是集结了全国优势力量的联合攻关,拓展了认知边界,最终憋着一股劲,拧成了一股绳,完成了发动机的结构改进。
从火箭发射到月面着陆,再到月壤的钻取和表取,最后安全送回,步步紧密相连。纪录片《我们的征途》中把“嫦娥五号”的航天任务串成了一场接力赛,每一个人都想打得漂亮,同时也自觉担当着集体责任感,深知自身岗位的重要性。
中国探月工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,每一个人都是探月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需要不断汇聚共识,接续协同攻坚,合力将中国探月事业不断向前推进。纪录片《我们的征途》让我们难忘这些可爱的中国航天人。
铮铮探月魂:
勇于探索并不断创新超越
“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、自主创新。”纪录片《我们的征途》毫不吝惜对“中国创造”的展现笔墨,因为这是中国航天精神的核心底色——勇于探索、不断超越。
面向宇宙,就是面向最大的未知,必须拥有更大的勇气,才能够迎接无尽的挑战。片中所呈现的一个个里程碑事件,也正是中国探月工程“自主创新”成果的重要节点。
“嫦娥五号”探测器系统GNC系统主任设计师于丹说:“我们为什么不直接从月球回来,而要选择在太空中交会对接?有一个很大的决心就是要推动中国的技术进步。过于保守的方案,会被pass掉。”
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王维彬在片中也曾提到:“我们国家的氢氧发动机,完全是独立自主研制的,因为这个东西你买是买不来的,你只能靠自主创新。”
研讨会、试验、模拟演算……片中大量关于创新研究的日常描绘也正说明了,“创新不是忽然降临的奇迹,而是很多个平凡的日子里,分分秒秒的煎熬,是无数次尝试和失败之后,最终涌现的光亮。正是那些琐碎和纠缠的细节,才成就了岁月辉煌的节点”。
梦想、创新、团队,这些片中频频出现的关键词,正契合着中国航天人的探月精神:追逐梦想、勇于探索、协作攻坚、合作共赢。 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可见的月壤,更有无形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。
从2004年到2021年,中国探月工程“绕-落-回”的圆满完成,是中国航天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。面对着土星、木星等深空探测的无垠未来,我们探索的边界将继续拓展。纪录片《我们的征途》记录下一份珍贵的中国航天历史影像资料,并将鼓舞着新一代航天人继续脚踏实地,仰望星辰。
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寄望的: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。要大力弘扬追逐梦想、勇于探索、协同攻坚、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,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,为建设航天强国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,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!